直面大考——防疫用品领域认证活动专项整治行动纪实

信息来源于:互联网 发布于:2022-01-17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我国较大的防疫用品产能为世界各国做好疫情防控提供了重要的物资保障。一端是各国对于防疫用品的迫切需求,另一端是我国企业顺利出口防疫用品的急迫,认证是其中重要一环。认证,被称为市场经济“信用证”、国际贸易“通行证”,其本质属性是传递信任、服务发展。然而,个别机构肆意牟利、虚假认证甚至买证卖证,损害了认证活动的信誉,扰乱了认证市场秩序,影响了口罩、防护服等防疫用品顺利出口。近日,市场监管总局及时部署开展口罩、防护服等防疫用品领域认证活动专项整治行动,规范认证市场秩序,帮助我国防疫用品顺利进入国际市场,有力支持全球抗击疫情工作。


聚焦问题两手抓

质量认证真正发挥传递信任的作用,关键在于确保认证的真实性、有效性。在防疫用品出口过程中,认证的真实性、有效性不仅关乎企业权益,更关乎国家形象和世界疫情防控。

随着我国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我国防疫用品企业积极开展防疫用品出口业务,支持全球抗疫。然而,个别机构不具备合法资质,擅自提供相关认证服务,使企业受骗上当;有的伪造冒用认证证书、标志,假冒认证产品;有的认证机构规则意识和服务意识欠缺,不严格按照标准、规则开展认证活动,随意提高认证收费标准等。

这些问题被第一时间汇总至市场监管总局党组。

4月1日

总局召开专题会,传达党中央、国务院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证监管司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聚焦问题,精准施策,争分夺秒抓落实。

4月3日

《市场监管总局关于开展口罩、防护服等防疫用品领域认证活动专项整治行动的通知》正式下发,明确四方面整治重点:伪造、冒用、非法买卖认证证书和认证标志的违法行为;未经批准擅自在我国境内从事认证活动的违法行为;认证机构认证活动不规范的问题;认证市场哄抬价格、串通涨价、价格欺诈等认证价格违法问题。

4月5日

认证监管司有关负责人出席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就认证领域专项整治和帮扶企业顺利出口防疫用品等回答记者提问。

4月8日

总局召开视频会议专门部署防疫用品领域认证活动专项整治行动暨加强质量标准服务工作,总局相关司局及20个防疫用品生产出口量较大的省区市市场监管部门参加会议。防疫用品领域认证活动专项整治全面展开。

市场监管总局第一时间成立由相关司领导、相关处室人员组成的专项整治工作组,下设整治工作推进组、认证服务组、信息统计暨风险监控组和综合宣传组,各司其职。同时,认证监管司发出《关于进一步明确专项整治工作有关事项的函》,就有关具体事项提出明确要求,组织8家具有CE认证能力的认证机构召开座谈会,深入了解情况。

4月13日

认监委发出《关于对口罩、防护服等防疫用品领域认证活动有关要求的通知》,要求认证机构公开认证信息、自查认证证书、严把认证质量、做好认证服务,切实提升认证实施有效性。

从防疫用品出口中认证环节存在的问题看,很多企业不了解国外市场准入要求、认证制度以及哪些认证机构具有合法资质。这种现状不改变,就很难从根本上铲除防疫用品出口过程中认证乱象滋生的土壤。

市场监管总局急企业所急、想企业所想,坚持整治与服务两手抓,强化信息公开和政策解读,深入企业释疑解惑、排忧解难。

帮扶越到位,整治的基础就越扎实。切中企业实际需求,认证监管司协同相关司局编制的《口罩等防疫用品出口欧盟及美国市场认证信息指南》(第一版)于4月5日正式发布。该指南权威梳理欧盟及美国对于防疫用品的相关准入要求,公布国内具有相应资质能力的认证机构名录,为企业全面、快捷地了解出口国相关要求提供了精准指导。4月16日,更新后的第二版指南再次发布,相关信息更全面、实用性更强。

上述指南通过多渠道大力宣传,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好评。一位网友在发布指南的微信公众号上留言说:这样的信息发布及时、权威、实用,这才是精准帮扶!

闻令而动齐落实

4月8日,市场监管总局召开视频会议,对口罩、防护服等防疫用品领域认证活动专项整治行动作出具体部署,要求明确工作定位、突出问题导向、迅速查处案件、深入企业帮扶、加大宣传力度。会议强调,对内要加强横向协同,注重发挥认证监管、执法稽查、价格监督、质量监督等监管职能的合力,实施综合整治;对外要加强与商务、海关等部门的协同配合,加强信息共享、监管联动。

各地闻令而动,通过多种途径摸查辖区口罩、防护服等防疫用品的生产出口企业底数;摸清企业是否取得出口认证、认证类型、认证模式、认证依据标准、获证时间、发证机构、认证费用等信息。针对排查收集的信息再进行梳理分析,核实相关行为的合法合规性,结合企业反映、当事人举报、网络舆情监测等多种途径,深挖细查问题线索,做到有的放矢。

上海市市场监管局

通过网络排查发现,一些个人和组织以牟利为目的,通过网络平台、短信等方式发布“可快速办理CE认证”等信息,诱导企业委托其代理实际无效或者没有必要的所谓“CE认证证书”,并以此收取高额费用。该局查明,ENTE CERTIFICAZIONE MACCHINE SRL公司(ECM)在(EU)2016/425(PPE)领域并非获得授权的公告机构,不能对个人防护口罩进行CE认证。

安徽省市场监管部门

积极行为,着力强化综合执法,及时发现相关认证违法违规行为线索;加强跨区域联动,并与公安、海关、商务等部门协同配合,加快查办违法案件,从重处罚,形成震慑效应。

湖北省市场监管局

全面排查认证从业机构开展认证活动情况,对排查发现的认证违法违规线索迅速开展调查取证,集中力量进行查处,依法从严打击,曝光典型案例。同时,深入企业开展相关知识宣讲,指导企业选择合法合规认证机构进行相关认证,助力企业复工复产、转产扩产,促进本省防疫用品顺利出口。

广东省市场监管局

收到广州某公司涉嫌违法开展CE、FDA认证活动线索后,立即组织会商,梳理分析该公司涉嫌未经批准擅自开展认证活动的相关情况,确定办案思路。目前,广州市番禺区市场监管局已依法对该公司予以立案调查,对于该公司出具的4份CE、FDA证书,也及时查清了流向,避免了无效认证证书带来更严重的后果。

江苏、河南等地市场监管部门

组织口罩、防护服等防疫用品出口认证线上培训,提升监管人员业务水平,增强企业合规意识。

各地市场监管部门在开展整治行动的同时,加大宣传力度,答疑解惑,加强提示警示,帮助防疫用品企业储备充足的专业知识,增强质量意识,顺利开展出口业务;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及时受理12315互联网平台和12315热线接收的相关线索,及时跟进调查,坚决依法查处。

截至目前,全国31个省级市场监管部门全部启动整治行动,层层落实、压茬推进,确保了专项整治行动有力、有效。

科学治理促长效

认证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质量管理、提高市场效率的基础性制度,能够帮助企业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不断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

对于市场监管而言,充分发挥质量认证的作用,借助认证机构把监管要求传导到企业身上,能够有效提升监管的科学性、公正性,进而收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正因如此,市场监管总局自组建以来始终重视认证市场监管工作,持续开展认证行业整治行动。

以去年为例,全国市场监管部门共查处87家认证机构违法违规开展认证活动的违法行为,这个数量占认证机构总数约15%。其中,撤销5家认证机构资质,对2家未经批准在我国境内开展认证活动的外国认证机构予以警示公告;对电商平台销售的认证产品加强核查,下架问题商品1743万件,维护了消费者合法权益。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市场监管总局第一时间下发通知,采取了一系列优化质量认证服务的举措,比如为企业提供线上认证服务、减免认证收费、延长证书效期、开辟CCC免办绿色通道等,全力支持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同时加大监管力度,查处多起涉及口罩等防疫用品的认证违法案件。

在我国,医用口罩、医用防护服、呼吸机等产品并非强制性认证产品,而是依法实施医疗器械注册制度。在欧盟,口罩、防护服等CE标志制度内产品,必须加贴CE标志才能在欧盟市场销售。按照欧盟规定,不同产品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加贴CE标志。绝大部分产品是企业采取自我符合性声明方式即可加贴CE标志,只有少量风险相对更高的产品需要经过欧盟授权的认证机构进行认证后方可加贴CE标志。美国则对医用口罩等实施FDA(美国食品药品监管局)注册管理制度,经过注册许可方可进入美国市场销售。

事实上,目前法律法规所规定的认证监管范围是我国境内的第三方认证活动,而外界所称的防疫用品“出口认证”,有些并非法定的认证监管范围。如何在依法实施监管的前提下有效解决问题,考验着监管部门的科学治理能力。

此次市场监管总局针对防疫用品出口过程中认证活动存在的一些问题,开展口罩、防护服等防疫用品领域认证活动专项整治,不仅契合了防疫用品出口需求,对于助推我国防疫物资质量提升,维护国家信誉,更具有深远意义。

全国市场监管部门将围绕推动质量认证“市场化、国际化、专业化、集约化、规范化”发展,在巩固深化整治成果的基础上,突出加强监管制度建设、监管机制创新和监管能力提升;建立完善认证质量分析、风险监测、失信惩戒等监管机制,促进认可约束、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等多方共治,大力推进认证行业健康长效发展,更好地发挥质量认证传递信任的作用。

为了这份信任,市场监管总局及全国各地市场监管部门精准施策,持续发力,不负重托,不辱使命,努力向党和人民交出满意的答卷。